广东淇淇毛绒玩具厂

把手扶电梯当成了“玩具“造成的事故

玩具定做,玩具订做,玩具定制,玩具oem厂家 – 广东玩具定做厂家

26日,湖北荆州一女子带孩子逛商场时,被卷入手扶电梯内死亡。昨日,广西梧州又有一名1岁幼儿被卷入商场手扶电梯内受伤。接连两天,两起电梯“吃人”事件,引发公众对乘坐手扶电梯的安全担忧。
手扶电梯到底有多少“陷阱”,梯上又有多少不安全的乘坐行为?昨日,早报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商场,发现小孩的不安全乘梯行为发生频率极高,家长对此却“视而不见”。
走访
小孩玩闹扶梯
家长一旁玩手机
昨日下午,记者走访了市区多个商场后发现,市民在手扶电梯上的行为令人担忧。情侣在上下阶梯上面对面搂抱;扛着重物一边打电话;抬起一脚踢着电梯扶手下的挡板……其中,一些小孩更是将手扶电梯当成了“玩具”。
昨日下午5时,记者做了一个10分钟的手扶电梯安全乘坐观察实验。在某商场人流量较大的手扶电梯上,10分钟内一共有108人乘坐,其中有5人做出了明显的不安全乘梯行为,其中4名为小孩。
在市区一大型商场入口处的电梯上,一名小男孩不停地在电梯上“疯玩”。他先是在上行的电梯上不停往下跑,随后又在下行的电梯上不停往上跑。小男孩的家长就站在手扶电梯前等人,大部分时间低头玩手机,并未制止孩子的行为。随后,小男孩又喊来了一位年纪更小的孩子,一起在上行手扶电梯上玩向下跑的游戏。
在商场的另外一处手扶电梯上,一位老年人带着幼儿来来回回地乘坐手扶电梯玩耍。来回乘坐了四五趟后,最后幼儿直接坐在手扶电梯台阶上,老人虽然拉着孩子的手,但并未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存在危险。
整个人挂在电梯扶手上;不断地踢着电梯扶手下方的挡板;在手扶电梯上奔跑玩闹……孩子们对手扶电梯的“花样”玩法数不胜数。然而,在一整个下午的走访中,并没有任何一位家长制止孩子不安全乘梯的行为,甚至有家长放任自己的孩子拉着正在学走路的幼儿堵在手扶电梯口。
调查
电梯有救命按钮
大部分市民不知
手扶电梯上,一般都有一个或者两个红色的紧急按钮,这是手扶电梯的救命按钮。这个按钮一般被设置在手扶电梯的入口扶手处、或者电梯内侧盖板处、或者电梯中部。
一旦发生意外事故,只要按下紧急停止的按钮,电梯就会停下,避免造成更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。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按钮的存在,又是否能够在遭遇意外时及时采取措施呢?记者随机对20名市民进行调查,竟无人知晓手扶电梯上有救命按钮。
“我只知道厢型的电梯有报警按钮和紧急按钮,可以告诉外面的人里面出现紧急情况了。但是,我不知道手扶电梯有这个按钮,从来没有注意过。平时乘坐的手扶电梯上,紧急按钮旁边都没有提示牌吧?”市民陈先生说。
市民王小姐则对紧急按钮有印象,但是她并不知道这个按钮的具体功能是什么。“我一直以为那是电梯的开关,普通人不能乱按,只有管理人员才能控制。我觉得很多人应该都不知道它的功能,甚至从来都没有注意过。”
还有市民听说有紧急按钮后有些担忧。“如果大家都知道这个紧急按钮了,会不会恶作剧按停电梯啊。电梯停了,自己爬上爬下还不是大事,怕的是一旦没有站稳,电梯突然停止也是很危险的事。如果自己爬一半,又有人按了按钮也不安全?”市民老林说。
部门
手扶电梯隐患有三处正常情况“不吃人”
昨日,在市区东海大街某商场内,省特种设备检查研究院泉州分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手扶电梯的“陷阱”进行了分析。
据了解,手扶电梯的安全隐患主要在三个地方,扶手带入口处、梯级和两侧遮挡板衔接处,梯级与盖板衔接处,以及上下梯级之间的衔接处。电梯扶手带入口处,是常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位置,如果乘客尤其是小孩在此处玩扶手带,容易被卷入电梯。
而荆州发生电梯事故的电梯盖板处,是用螺丝固定的。手扶电梯上下两端均有三个盖板,其中两个拼接在一起,最外的一个用螺丝固定。正常情况下,发生紧急事件时电梯会停下,并不会发生“吃人”事件。
一般情况下,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都装有安全防护装置,如有异物落入扶手带入口处、梯级与两侧遮挡板衔接处、梯级与盖板衔接处,或梯级塌陷、缺失,以及盖板塌陷,均会触碰安全开关,扶梯立即自动停止,只有人为复位才会被启动。
和轿厢型电梯一样,手扶电梯也须进行年检,每半个月进行一次专业维保,也有电梯检验合格证。因为手扶电梯的外形不同于轿厢型电梯,所有检验合格证张贴的位置也不那么明显。记者走访几家场所后发现,在手扶梯入口处等位置均可见合格证。但是,在宝洲路一家商场内,手扶电梯的年检时间已经过期了一个多月。
规范
手扶电梯人身伤害
须有应急预案
根据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的《福建省电梯使用管理规范(试行)》,手扶电梯的使用单位,必须制定有关手扶电梯人身伤害的应急预案。
电梯使用单位应当根据电梯安全使用管理需要,配备相应数量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,做好电梯日常使用管理工作。
同时,应制订出现突发事件或事故的应急措施与救援方案,学校、幼儿园、机场、车站、医院、商场、体育场馆、文艺演出场馆、展览馆、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电梯使用单位,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救援演练。

本文章网络转载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之。带来不便还请谅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