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想要的奖励多是零食玩具
玩具定做,玩具订做,玩具定制,玩具oem厂家 – 广东玩具定做厂家
父母老师讲到奖励,都有一大堆的方式,但其实孩子们真正喜欢什么样的奖励方式?近日,记者采访了50名孩子,发现获得实质性奖励 (文具、体育用品、零食、玩具等物品奖励)对大部分孩子较有吸引力;而获得承担责任的机会(负责照顾班里的植物一个星期,放学后到图书室帮做图书管理员等)、获得自我决定的机会(可选择做哪种类型的作业)则没有孩子选择。
实质性奖励
惠州市麦地小学二年级的小美说,每次考试成绩有进步,父母会奖励自己一顿美食、一件新衣、一套新玩具。“每次考试成绩有进步,我总是迫不及待告诉爸爸妈妈,他们一定会奖励我的。”
在记者随机采访的50名学生中,像小美一样选择实质性奖励的学生共有10名(占20%)。这10名受访学生还表示,成绩进步后能换来一件小礼物,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。
另外,有7名学生(占14%)希望获得大型物品奖励,如较昂贵的玩具、数码用品,采取积分式奖励。每次获得表扬卡,待集一定数量后,即可获取一大型物品奖励(获得自我管理的机会)。
调查中记者发现,50名受访学生中还有9名(占18%)孩子还希望获一次亲子旅游、一次亲子游戏的奖励方式 (获得更多与父母互动的机会)。就读小学2年级的小龙说,他非常喜欢看《爸爸去哪儿》这个节目,喜欢节目中的明星父子,羡慕他们能像“兄弟”一样的相处方式,一起去各种各样的地方旅游、游戏。“考试进步了能和爸爸妈妈去旅游真酷!”小龙说。
获得荣誉感也受孩子青睐
就读于惠阳直属机关幼儿园小班的聪聪说:“收到老师发给我的小红花很开心,每次回家我都迫不及待告诉妈妈。”调查显示,50名受访学生中有8名 (占16%)学生希望获得老师奖励的小红花、打电话给父母或在所有同学面前表扬(获得荣誉感)的奖励方式。另外还有7名(占14%)学生选择的奖励方式是一顿美食、一本好书、一场电影、一个故事、一句鼓励的话等。
“承担责任机会”没孩子选
调查中记者发现,获得承担责任的机会、获得自我决定的机会、享受自主权、享受自己选择的权力、获得权威感等奖励方式并不受学生们欢迎。就读于惠州市麦地小学三年级的东东说:“照顾班里的植物和图书室图书管理员都有专门的同学和老师,不需要我们照顾。”其中,获得承担责任的机会、自我决定的机会则没有学生选择。
专家说法
给孩子奖励尽量有创意
小学教师油文均表示,每个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,而老师的奖励比家长管用。用物质或金钱等实质性的奖励,其实有利有弊。好处在于可以更好激励孩子进步;但也有不少人担心,这会让孩子变得唯利是图。
油文均说,实质性奖励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积极性,客观上锻炼了孩子的能力。家长通过实质性奖励的方式,对孩子做家务鼓励和奖励,时间长了,就达到了锻炼孩子的目的。
油文均认为,实质性奖励法从客观的角度讲确实能够提高孩子的积极性,但同时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少负面影响,如对家庭情感淡漠。孩子付出的内驱力是物质而非情感,这导致其在成长中遇到困难时缺乏情感支持。
油文均建议,父母给孩子的奖励要尽量有创意,不能总是把糖果、玩具、书籍等作为奖励,有时还可以变换方式。如口头表扬等精神奖励更值得提倡,而且这类奖励方式的效果会更持久。不要过分强调表扬结果,主要侧重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和价值。
总说你真棒孩子没感觉
惠州市泰晤士幼儿园园长王艳琳介绍,对于年龄段较小的孩子来说鼓励法主要分为社会性鼓励法(如亲一下、一句赞扬的话,一个拥抱等)、物质性鼓励法(如食物、金钱等)、特权性鼓励法(如亲子游、看电影等)3种鼓励方式。
王艳琳特别提醒,父母奖励孩子主要目的是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,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、所以,家长在奖励孩子的时候,一定要跟孩子说明奖励的原因。奖励的原因应针对具体的行为和事情,而不是针对人。如告诉孩子“今天你帮妈妈收拾房间,妈妈很开心,今晚做了你最喜欢的菜”,而不是只有一句“你真棒”或“你真乖”。
王艳琳建议,年龄段较小的孩子还可以给孩子定立一些简明的规定,规定上要注明孩子的良好行为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。如在日历上做好标记,按时起床加1分,帮忙做家务加1分,饭后收碗筷加1分。当孩子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一定积分后,就可以奖励一起去公园或买一样东西。
另外,王艳琳也建议家长随时与老师保持沟通,让老师通过荣誉鼓励法对孩子进行奖励。如家长可将孩子做家务的场景拍摄下来发给老师,再由老师通过课堂PPT,在全班孩子面前放映。“孩子们认为这是老师和同学们对他们的肯定,是荣誉。这比单纯的说教管用得多。”王艳琳说。
本文章网络转载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之。带来不便还请谅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