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黄鸭之父”林亮:港商的南海创业史
玩具定做,玩具订做,玩具定制,玩具oem厂家 – 广东玩具定做厂家
林亮向大家讲述当年的故事。佛山市港澳事务局供图
还记得那只风靡世界的巨型“小黄鸭”么?这只身长16米的黄色巨鸭,不仅一度成为维多利亚港的亮丽风景线,也唤醒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。事实上,这只“小黄鸭”的始创者并非荷兰设计师,而是香港永和实业集团主席,佛山、南海荣誉市民——林亮。
值得一提的是,被称为“小黄鸭之父”的林亮,也是改革开放后,首批赴南海投资的香港企业家。自1982年来,他先后投资2000多万美元,在盐步兴办多家玩具制造企业,培养了大批行业人才。
如今,三十多年过去了,粤港澳“前店后厂”的合作模式正在消失,佛山“以港为师”的时代也渐行渐远。取而代之的是佛港两地在更广阔领域的紧密合作、优势互补。而91岁高龄的林亮,计划通过“九十后创业”计划,将“小黄鸭”重新包装,推出市场。“希望通过小黄鸭唤起人们的童年记忆,勿忘老一辈工业家们能吃苦、肯拼搏的精神。”林亮说。
采写:王芃琹 辛伟聪
从“三无人员”到“小黄鸭”之父
在盐步镇穗盐路两旁,散落着多家的制造工厂,“南海福和玩具有限公司”便是其中一家。这正是林亮在南海投资的企业之一。
虽然已91岁高龄,林亮仍精神矍铄,与人交谈时条理分明、逻辑清晰。“我祖籍是南海黄岐。1931年,因为家境贫困,父亲把我从香港送回南海读书,那年我才7岁。”幼小的林亮与母亲二人生活在黄岐,一住就是4年。
1941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至香港,那时林亮一家已经回到香港。就在平安夜当天,林亮的父亲死于日本人的枪口之下。口袋中仅剩的三百元,成为他留给妻儿最后的挂念。林亮和母亲重回南海乡下避难。
1945年8月15日,日本无条件宣布投降。战后的香港,为了恢复经济,大力扶助工商业的发展,引入了许多海外公司来港投资,并开设工厂。在此背景下,许多内地的工人也纷纷赴港就业。有数据显示,那段时期香港的人口,以每月10万人的速度增加。林亮也是其中一位。隔年,林亮独自从南海回到香港,怀揣着全家拼凑的100元,只身闯天下。
“当时的我,是‘三无人员’,即‘无资金、无从商经验、无技术’。”经过一番辗转林亮选择在中环一家报摊打工,“因为这个工作能让我有看书的机会,也能多识点人。”
一次偶然的机会,林亮在塑胶行业看到了商机,于是转行进入永新塑胶厂,并开创了代塑胶“小黄鸭”。“当时香港市面上充斥着日本玩具,它们所用的材质为合成树脂,易燃易碎。我改用塑胶做原料,玩具变得经久耐用。”
塑胶“小黄鸭”一经推出,便受到市场的热捧。事实上,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,工业是香港主要经济支柱的时代产物。有了“天时地利人和”,林亮的事业旭日东升,一跃成为本地玩具制造业的“领头羊”。而这只圆碌碌的黄色扁嘴小鸭子,也从此走进狮子山下的寻常百姓家,牢牢镌刻在几代香港人的成长记忆中。
首批来南海投资港商之一
时间推移到1978年,内地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。而这段时期,香港的劳动力、土地、费用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,产品受到东南亚地区廉价制造品的竞争后,香港制造业开始向外转移。因为地缘、血缘、人缘的关系,香港与广东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开始密切起来,香港工厂和生产工序逐步迁移至珠三角,“前厂后店”的模式逐步形成。
早在1949年,林亮曾在广州成立了利民塑胶厂,不久后因故关闭。直至1979年,林亮再度北上,在东莞成立了内地家
玩具厂。成立之初,工厂工人仅有25人。到1988年,已经发展到1.8万人。
“1976年,我曾随香港工业团来内地考察。当时有机会去参观内地的塑胶厂,生产环境、设施等与香港差距很大。我在内地设厂后,便请了一位香港的管理人员,对本土的工人进行指导、规范。”据林亮回忆,当时有一批香港企业家先后来内地设厂,经营领域涵盖五金、制衣、玩具制造等。“大家都是在内地生产,然后再出口产品。”
然而,对于林亮而言,南海始终承载着他的童年记忆,“小时候在家乡感受到的乡情、人情我都还记得,我也一直希望能重回家乡。”
1982年,林亮在南海投资30万元,成立了一家玩具制造厂。“刚开始,我们工厂聘请了42位工人。那时的厂房还很破旧,需要重新装修、安装设备等。”他表示,那时当地政府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,企业发展之路以较为顺畅。
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,原本几十人的小工厂也已扩充为近万人的大企业。作为首批在南海投资的香港企业家,林亮先后在南海投资2000多万美元,在盐步兴办多家企业。此外,他也带动诸多外商投资南海玩具行业,培育了一大批玩具行业人才。“当时在我这打工的员工,后来自己开公司的起码有二三十人。其中有一位已经是两间上市公司的老板。”
“九十后”创业计划重推“经典鸭”
也许连林亮本人也未曾料想到,他与他的“小黄鸭”,日后竟会成为狮子山下的一个励志故事。
事实上,林亮不仅是“小黄鸭之父”,1987年他还成功将《变形金刚》玩具引入内地,令他得到“中国变形金刚之父”的称号。“我从塑胶小黄鸭,逐渐发展到接《变形金刚》、《星球大战》等玩具的订单,也算是为香港的轻工业发展做出了些许贡献,也希望年轻一代的创业者能明白拼搏精神的重要性。”
近几年,荷兰艺术家霍夫曼设计的16米高黄色巨鸭“Rubber duck”风靡全球,也一度成为维多利亚港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“四年前,我决定开展‘九十后’创业计划,成立了新公司‘得意创作’,让‘小黄鸭’重出江湖。”年过九旬的林亮,仍然踌躇满志。他将“小黄鸭”改名为“经典鸭”。“我希望能够在中国市场创立自己的品牌,并发扬光大。”他表示,希望每个人见到这只“经典鸭”,便能回想起香港曾经历过的辛酸与荣耀。
现在,永和集团在台湾、东莞、南海、连州以及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均有下属工厂。早已膝下儿孙满堂的林亮,已将各地的家业交给子孙打理。
作为公司第三代接班人,长孙林凯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会将小黄鸭设计成“一家四口”,使它们在外型上各具可爱,并且加入不同的性格,使大小朋友见到都开心。“下个月,我们会推出相关主题的手机壳、零钱包等周边产品,希望让‘经典鸭’重新走进大家的生活。”
香港“经典小黄鸭”玩具注入新元素重出江湖
林亮做客“名人会客室”讲述60载玩具人生
“中国变形金刚之父”林亮献礼博物馆
本文章网络转载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之。带来不便还请谅解